自说自画
文 / 邱永培
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并且把这种美完美地表现出来,一直是我作品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向。要在这看似平庸无奇的生活里发现美、表现美,我认为作者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磨砺、全面的艺术修养和一双极其敏锐的眼光,除了这几方面,画家的心还要“正”、意还要“真”。宋代理学家程颐说,进修之术,“莫先于正心诚意”。说白了就是你这个人心要端正,意要真诚,不要有阴气、邪气。我认为这是学好中国画的首要基础。
中国画的笔墨痕迹(作品)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本质,这点谁都逃不过,装也装不了,在高人眼里一览无遗。

邱永培 | 《闲趣》 | 金笺设色 | 扇面 | 62x30cm | 2006年
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。我特别强调画面线条的节奏与统一,我的每个画面其实就是一曲曲线条的和谐协奏曲。中国画的线条是要见“功力”的,这种功力其实就是要求中国画的用笔用墨(其实用墨即是用笔)要写出“意”来,而并非那些外表华丽、没有提按节奏变化而需要色彩遮掩下的线条描摹,也有别于西方的用线。

邱永培 | 《潮平风正》 | 纸本设色 | 62x62cm | 2012年
对于我的画面,我从不强调技巧卖弄和偶然性效果,笔笔写出是我作画的一贯方式,我始终追求这种“意”的用笔。但是,这种用笔又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书法的笔法,它更要体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。
中国画的笔墨应该要散发出文人的气息,不管是书还是画,在当下环境有这种文人气息绝对是难能可贵的,这种文气与作者的才情、学养以及内心的“纯洁度”息息相关。

邱永培 | 《流云》 | 纸本设色 | 97x72cm | 2007年
中国画的用墨实质就是用笔,用色就是用墨。还清晰地记得二十年前王柏生老师在课堂讲过的一句话:“我要把中国画的墨画没了”。我当时懵懵懂懂参悟不到其中奥妙。原来,在王老师的眼里他把色当成墨来画了。对于墨与色的关系,传统中国画强调墨不碍色、色不碍墨,用色要以少胜多、薄中见厚,这种观点很是精辟。墨与色的关系一定要有个“度”,把握好画面的这个“度”对于中国画的“姓氏”至关重要。

邱永培 | 《花季》 | 纸本设色 | 97cmx90cm | 2007年
不管对象是山水、人物,或是花鸟,在我看来,山是人,人亦是山;人是鸟,鸟亦是人。现实生活中这些存在的具体形象只不过是我作品创作的一个“型”而已,型可以是这样,也可以是那样,“型”虽万变但实质却不变,我借助这个“型”来传递画面的信息,与观者互动。

邱永培 | 《槐根说听》 | 纸本设色 | 68x68cm | 2013年